小尚炮拳

小尚炮捶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焦作市有名的地方拳种之一,主要流行于焦作西部地区,历史上小尚村许多人以授拳为业,俗称“教场”。其中就有仁风老师南到黄河滩,北过太行山,教遍108村的谚语。目前知道的主要分布于博爱和沁阳一带居多。山西泽州、山东、广东、北京等地也有众多爱好者。

小尚炮捶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小尚村,由小尚村张氏第十三世张存炳于清朝乾隆年间(約1736—1756年)所创,迄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。

小尚村自古有习武的风气,据小尚张氏族谱记载,张氏祖居河北邯郸,本为汉高祖女婿张敖(其父为赵王张耳)之后,元朝末年,先祖念六 念七公弟兄为避兵患,迁居于此,初时,此地人烟稀少,狐串狼纵,兼有虎豹,村中现在还传有第三代宗师兆德公(十四世)晚年打死金钱豹的故事。为防动物的侵扰,村中一直有习武的风尚。存炳公自幼酷爱武术,习练家传长拳,在家庭的熏陶下功夫日渐精进,十八岁时在博爱清化巧遇连麻、苏奎两位镖师,据传二人为山东少林俗家弟子,精习紧那罗王拳和两仪拳,是行走晋鲁两省的有名镖师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,两人观存炳公心存厚道,为人善良,举止不俗,是可教之人,遂倾囊相授平生所学之技。经过多年的精心研习,存炳公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,在家传长拳的基础上,结合两仪拳的优点,发挥创新,创出独树一帜,个性鲜明的拳术,因其发力威猛,出手如炮,名称也多以“炮”来命名,故称“炮拳”,如挛炮、捰里炮、朝阳炮、探马炮、骑马炮、走手炮、反步炮、跨虎炮、直行炮、递手炮、四平炮、绕身炮、转向炮……,后称“小尚炮捶”。

小尚炮捶融长拳与短打于一体,既有长拳的放长击远,窜蹦跳跃,又有短打的贴身猛进,挨帮挤靠,远打三丈不为远,近打只在一寸间,踢打摔拿,手法多变,讲究手如蛇头,心如盘珠,收手如龟,得手如虎,出手不见手,见手不打手,击上打下,手脚并用,左右开弓。

小尚炮捶自创始以来,内容不断丰富,既有用于实战的功法套路器械训练,又有专用于逢年过节社火表演的花套路。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,第四代宗师张书庭在拳术的基础上,创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虎舞表演。

单人套路:六路108势炮拳 七势 十五手 大玉捶(醉拳)散手前后十八折 穿连前后三十六折 名堂前后十八折 单刀 双刀 春秋大刀 虎头钩 绳镖 开封刀 齐门棍 梨花枪

双人对练:八劲母捶 六路破架 九滚十八跌

双人器械对练:单刀对枪 双刀对枪 大刀对枪 禅杖对枪 镋镰对枪 小梢对枪 大梢对枪 三节棍对枪 粘杆对练 齐门棍对练 大花枪 小花枪 合门花枪 野六棍

小尚虎舞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小尚虎舞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,由小尚村人张氏先祖张书庭发起创编。张书庭自幼习武,乐于参加乡村庙会、节庆传统节日活动。约1850年其集多年武艺之大成,将武术和民间舞蹈、民间传说融为一体,创编了“耍老虎”这一民间舞蹈。经10代160余年来传承逐渐提炼成了由刀、枪、钗6路虎架,平地虎、丘陵虎、高山虎三种表演形式组成的精典民间舞蹈。虎舞表演大致由仪仗打击乐队和虎架两部分组成,基本表演程序是在鼓乐声、火铳声中,各路武术演员呐喊助威、打场,尔后手执枪械的耍虎者先行进场,以武术套路逗虎入场,随着激越的节奏,振耳的火铳声,舞虎在场内或高台 (丘陵、高山)做出扑、咬、腾、挪、跃等各种惊险动作,并绕场表演,或急速奔跑、跳跃,或缓步腾挪其表演场面宏大热烈,场内场外遥相呼应,撼天动地。整个表演在刺激与振荡中一气哈成,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。

>>>小尚炮拳传承表

>>>小尚炮拳拳谱